南怀瑾先生:修行人有关键的三宝

“关键三宝”是修道的基本方法,是工夫的原理。老子说他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看来也像是讲政治原理,实际上同修道都有关系的。“慈”,心能够养成仁慈,有慈悲心才能修道。“俭”,一切都不浪费,精神也不浪费。“不敢为天下先”,不要故意去造作。道家说的三宝,和老子的三宝不同,佛教进入中国后,也采用了这个名字,把佛、法、僧合起来叫做三宝。三宝本来是道家的名称。

“此章,言关键三宝,内真外应,乃养性之要功也”,虽然讲养性,注意性命双修,懂得了养性,命在其中矣,命功就在性功里头。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眼睛、耳朵、鼻子,这是外三宝。“闭塞勿发通”,就是修道人不准讲话,开口神气散,多讲话伤元气。现在讲外三宝,眼睛闭起来,耳朵回转来,心念不妄动,嘴巴当然闭住了,舌抵上颚,大家打坐都知道。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真人”就是我们自己,这个人不是这个身体,是我们的那个真东西。 精气神不过三宝之一,是帮助的药,拿这三样东西炼自己这个“真人”,真正的我,打坐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这样。 “真人”自己这个我,不是意念,不是妄念,不是妄想,而是潜伏在深渊里头。一般人以为修肚脐是深渊,那已经不是深了,肚脐很浅。这个深渊不在身体内部。“浮游”就是优游自在,“规中”在道家就是两个圈圈,也不是在中宫。在密宗叫做“宝盖”,也是两层。道家也有以“葫芦”来代表的,葫芦就像人的身体,葫芦头就是我们这个头,上面一节下面一节,中间一个腰,两个圈圈中间的地方就是有形的“规中”,无形的则没有位置。

再看注解,“此节,统言关键三宝之要道也。修道之士,有内三宝,有外三宝。元精、元气、元神内三宝也。”内三宝是我们自己有的,不是靠外面呼吸气来,做气功不是真的气,是外面呼吸之气,是有生灭的。生命一口气不来,不是空气不来,是内在气没有,能源没有就完了。 因怕大家以为空气这个气就是真的气,所以他改个名字叫“元精”。元精、元气、元神这是内三宝。

“耳目口,外三宝也”,外三宝耳、目、口,内三宝精、气、神。“欲得内三宝还真,全在外三宝不漏”, 他说要想达到内三宝还真,精、气、神各归本位,还到原来的境界,做工夫开始是耳、目、口不漏。因此《阴符经》所谓,“九窍之邪,在乎三要是也”,这是《阴符经》的原文。《阴符经》分两种,一种道家修持的,所谓黄帝传下来的;一种是兵法,但是同修道也有关系的。所谓姜太公传下来的《阴符经》,讲九窍,我们人身上的九个窍,头上七个加下面两个。 “九窍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精、元气,都是假的,“在乎三要”,就是元精、元气、元神三个重点,必须先要把耳、目、口关闭起来,这是修的初步。

“下手之初,必须屏聪黜明,谨闭兑口,真元方不外漏。”所以我们修道打坐要闭起眼睛,垂帘,不是全闭。不过现在我是主张全闭,现代的人用眼睛太多了,所以闭着才是养神之道。这个“屏聪黜明”是一切聪明用不上,思想都用不上。“谨闭兑口”,“兑”是卦名,这个符号代表了人的嘴巴,不要说话。这样耳、目、口三宝关闭起来,“真元方不外漏”,真正的元神才不外泄了。

“故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外窍不漏,元神内存”,现在讲理论方法就是如此,不是道家讲的守窍。譬如今天有位同学讲,过去学过道,因为守上窍的习惯,思想精神都在上面,头就很重,很闷,下不来。一般修道家叫你守窍,随便你守哪一窍都有感觉,不要认为是道的工夫,这是很普通的道理,因为人体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部分久了,那个部分神经就起反应,气血也必定集中。

正统道家没有告诉你守窍,现在告诉你这个理论,到了“外窍不漏,元神内存”,外面关闭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灵知之性,又不睡觉,又没有乱想,儒家形容是“一点灵明自在”,理学家形容四个字“昭昭灵灵”,你里面很清楚。所以前后会合,里外自然融为一片,就定得久静得久。不过你静不住,眼睛又想张开,耳朵又想听外面,这就不对了,是习惯的走漏。所以佛学讲“无漏”,就是六根不外流,归到内在归元了。

——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

1.南怀瑾先生: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正修行之路

2.南怀瑾先生:认清自心,才好修行

敬请关注

任何国民对本国历史文化应该略有所知

尤必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

关注中国文化,关注钱穆先生

敬请关注本人制作的另一公众号:

本微信号专事摘录 南怀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难尽意,欲辨玄旨,请阅原书。

微信号: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本微信号专事摘录 南怀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难尽意,欲辨玄旨,请阅原书。

微信号: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