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华人

语言

编辑

巴达维亚城有汉字招牌的店铺。摄于1925至1935年间

大多数的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母语都不是现代标准汉语,而是印度尼西亚语。新客华人内部的区隔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汉语方言群体,而土生华人的母语往往是印尼本土语言并非汉语[48]。

华裔印尼人的祖先大部分是中国南方汉人,而其祖先主要使用的是这三大汉语变体:闽台片闽南语(福建话)、客家话、粤语。除此之外潮州籍印尼华人的闽南语子方言潮州话与闽台片闽南语能有一定程度上的互通理解[84]。在1982年的一项调查指出,有2百万个印度尼西亚华人使用汉语方言:其中700,000人使用闽南语方言(泉漳话和潮州话);140,000人使用客家语;18万人使用粤语;使用闽东语(包含福清话和福州话)有20,000人。此外,有估计有20,000华人使用印尼语的不同方言[85]。但是在2016年语言使用调查时[来源请求],仅剩450,000人使用闽南语,80,700使用客家话,10,000使用粤语。由于新秩序时期禁止印度尼西亚华人公开使用汉语(闽台片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等),许多在当时接受教育的华裔印尼人的汉语水平有所下降。但不少在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新客华人(Totok),可以流利的使用汉语变体(闽台片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等)。

截至2018年,华裔印尼人学习现代标准汉语的人数在增加[86]。

语言群

1950[来源请求]

1980[来源请求]

1990[来源请求]

2000[来源请求]

2010[来源请求]

2020[来源请求]

印尼语

1,442,650

3,750,677

6,081,872

7,448,912

8,348,912

8,897,813

闽南

4,067,895

1,768,931

1,622,106

1,349,285

875,460

723,480

客家

1,783,056

543,670

485,691

220,751

172,360

140,937

广东

893,271

468,712

205,683

52,670

32,791

10,705

其他

676,804

210,756

144,576

6,870

-

-

华人马来语

编辑

许多印度尼西亚人,包括华裔印尼人,相信存在一种马来语方言,即“华人马来语” (印尼语:Melayu Tionghoa 或 Melayu Cina)。19世纪下半叶土生华人文学的发展催生了这种马来语变体,通过从汉语原文翻译或直接用马来语创作的 席拉(武术)故事而流行。学者们认为它不同于爪哇语和马来语的混合口语,华人马来语被认为是“仅由华人使用”[e]。

[E]xcept for a few loan words from Chinese, nothing about 'Chinese Malay' is uniquely Chinese. The language was simply low, bazaar Malay, the common tongue of Java's streets and markets, especially of its cities, spoken by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urban and multi-ethnic environment. Because Chinese were a dominant element in the cities and markets, the languag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m, but government officials, Eurasians, migrant traders, or people from different language areas, all resorted to this form of Malay to communicate.(除了一些来自汉语的外来词外,“华人马来语”没有什么是华人独有的。语言是低变体,即巴刹马来语,是爪哇街市的通用语言,尤其是城市的通用语言,城市和多民族环境中的所有民族都使用这种语言。 由于华人在城市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语言与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政府官员、欧亚裔、移民商人或来自不同语言区的人们都采用这种形式的马来语进行交流。)

——Mary Somers Heidhues,海外华人百科(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Overseas)[87]

爪哇土生华人家庭合照,摄于约1856至1878年间。殖民时期的土生华人女性常常穿蜡染服饰。

Ellen Rafferty称,在爪哇,土生华人早在1800年以前就开始说巴刹马来语和一些爪哇语,和外地人交流则多用巴刹马来语。土生华人在1800年以来的一些书面沟通也用了一些爪哇语。这种口语的爪哇语被称为ngoko变体。在1800年之后,书面的爪哇语被巴刹马来语所取代。在1945年后,土生华人在家使用一种印尼语化的爪哇语,并在一些本土交流中夹杂一些ngoko爪哇语,在跨地区交流和书面交流使用印尼语[88]。

讨论华人马来语的学术文献普遍指出,整个群岛的华人并不讲同一种马来语方言[89]。此外,虽然荷兰殖民政府在1901年首次引入范欧普豪伊森拼音系统,但华人马来语报章直到印尼独立后才遵循这一标准[90]。由于这些因素,华人作为殖民时期以多种马来语方言进行交流的最大群体,在现代印尼语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1]。

汉语

编辑

汉语官话

编辑

20世纪上半叶中华会馆的华语学校与亲中的新报社团紧密结合,培养了海外中国民族主义[92]。

闽台片闽南话(福建话)

编辑

苏门答腊的东北部地区(北苏门答腊省、廖内省、廖内群岛省和占碑省)的华人主要使用两种闽台片闽南语的域外变体棉兰福建话(近似漳州话腔调)和南马福建话(近似泉州话音韵),在爪哇岛,苏拉威西和加里曼丹(婆罗洲)也有使用闽台片闽南语的华人。

潮州话

编辑

使用潮州话的潮州籍华人主要分布在西加里曼丹省南部地区,特别是吉打邦(头彭)(英语:Ketapang (Kalimantan))和坤甸,在廖内群岛群岛也有潮州籍华人分布。

客家话

编辑

客家裔华人主要分布在亚齐、邦加-勿里洞省和西加里曼丹省坤甸北部、山口洋市,在爪哇也有客家裔华人使用客家话。

粤语

编辑

使用粤语的广东人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如雅加达、棉兰、巴淡岛、泗水和坤甸。

闽东语(福清话和福州话)

编辑

雅加达、泗水和万隆有使用闽东语(福清话和福州话)的华人。

荷兰语

编辑

在荷兰殖民时期,荷兰语华人学校培养了不少西化的华人精英。即使在1980年代,不少东爪哇的土生华人精英仍然在说荷兰语[93]。

姓名

编辑

参见:印尼华人姓氏和印尼人名 § 华人的名字

虽现今许多印尼华人已采用融入当地语言文化的姓氏,但历史上以及现今社会仍有许多以福建话、客家语等语言拼写的姓名被广泛使用。

宗教

编辑

印尼华人宗教信仰 (2010人口普查)[94]

佛教(45%) 新教(27%) 天主教(21%) 伊斯兰教(5%) 印尼孔教(2%)

80%的印度尼西亚华人信仰佛教或基督宗教(新教和天主教)[95] 。

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素,印度尼西亚华人比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更倾向于信仰基督宗教。新秩序时期开始后,由于需要登记宗教信仰,不少华人转信基督教。许多新教教派支持保留华人身份,有时支持保留华语,但不支持保留祭祖。

新秩序时期,华人民间信仰的表达必须限制在庙宇或家庭内,限制其公众影响,因此许多华人民间信仰场所改制为受官方认可的佛教场所。

印尼87%人口为穆斯林,但华人穆斯林只占少数,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4.7%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是穆斯林。[96]印尼中华伊斯兰教联合会(Persatuan Islam Tionghoa Indonesia,PITI)等组织协会于已经在19世纪末期已经存在。印度尼西亚华人穆斯林协会(PITI)在1963年重新成立为一个现代化的组织。[97]

印尼孔教总会( Majelis Tinggi Agama Khonghucu Indonesia , MATAKIN)估计95%的孔教信徒是少数印度尼西亚华人,剩下5%孔教信徒为爪哇族。[98]虽然孔教在印尼又重新恢复法定宗教的地位,但印尼许多地方政府拒绝华人将孔教列为宗教信仰,[99]。

此外,印尼地方政府还没意识到法律已经允许印尼公民将身分证上的宗教信仰一栏留空白。[98]

印尼华人在山口洋建的寺庙

印尼华人在农历春节期间于雅加达金德院烧香祈福

廖内省北干巴鲁唐人街的新年庆典

建筑

编辑

参见:中国建筑和印度尼西亚建筑(英语:Indonesian architecture)

中爪哇省三宝珑傍河而建造的中国式建筑, 约 1925

印度尼西亚各地存在各种形式的中国建筑,城乡之间和不同岛屿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100]东南亚的中国建筑发展与中国并不相同。透过混合了印尼文化和西方欧洲(荷兰)文化的样式,出现了许多融合风格的建筑。[101]印度尼西亚的中国建筑有三种形式:寺庙、书院和民居。荷兰殖民时期的城市划分为三个种族区:欧洲西方人、亚洲种族(阿拉伯人,华人和其他亚洲人)和本地印尼人。在某些情况下,河流,墙壁或道路除外,区域之间通常没有清楚界限。这种合法的划分促进了每个区域内城市密度的高增长,特别是在华人区,常常导致环境恶化。[102]早期移民者在建房时并没有遵循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而是以较适应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样式。早期移民房屋的样式类似于苏门答腊,婆罗洲和爪哇的土著房屋。[103] 荷兰殖民者的分离政策禁止非欧洲西方人使用欧洲建筑风格。华人、印尼本地人和其他外来种族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当中。爪哇北部的中国式建筑重新翻修,包括建筑上的中国风格的装饰。

[104]随著20世纪初种族隔离政策的缓和,失去了自己的身份认同的印度尼西亚华人开始西化,从房屋建筑中移除中国式装饰品。政府实施的禁止公开展示中国文化的政策也加快了对当地和西方建筑的转型。

印尼华人料理

编辑

参见:印度尼西亚华人菜(英语:Chinese Indonesian cuisine)

隆东十五暝是爪哇土生华人的十五暝节庆食物

印尼菜有明显一部分透过了汉语(闽南语、客家话和粤语)的外来语用于各种的印尼菜中。[105]bak表示肉,例如bakpau表示“肉包” ;字的结尾cai (菜)表示蔬菜,如pecai表示“白菜”。[106] mi 和 mie 表示面食如 mi goreng表示“炒面”。

大多数这些菜肴及其配料的外来语来自闽南语,并于印尼语和的印尼语言中被使用。由于这些外来语已经成为印尼语言的一部分,许多印尼原住民和印尼华人不承认菜肴是福建起源的。一些受欢迎的印度尼西亚料理,如nasi goreng,lumpia和bakpia,为到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一些菜肴是印尼原住民和印尼华人的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来作为主食的配菜。[107]在华人家庭中,包含土生华人和新客华人,食用的肉类通常为猪肉;[108]这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料理形成对比,传统的印尼菜绝大部分是不使用猪肉的穆斯林清真式料理。由于认知到猪肉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脏病等健康危害,近年来猪肉食用量已大幅减少。[107]在1997年由雅加达邮报出版的餐厅列表中,大部分适用于外籍人士和中产阶级印尼人,至少有80个城市被认为的华人餐厅可列出10页。此外,主要饭店酒店通常有一家或两家华人餐厅,而在大型购物中心也可以找到许多华人餐厅。[109]在雅加达的高档华人餐厅,提供诸如鱼翅汤和燕窝汤等料理。[105]被认为具有治疗性质的食物,包括有中药材成分的料理需求量很大。[110]

印尼料理中的汉语外来语举隅

外来语

中文

来源

ang ciu

红酒

闽南语

mi

闽南语

bakmi

肉面

闽南语

bakso

肉酥

闽南语

tahu or tauhu

豆腐

闽南语

bakpao

肉包

闽南语

tauco

豆酱

闽南语

kuetiao

粿条

闽南语

bihun

米粉

闽南语

juhi and cumi

鱿鱼

闽南语

lobak

萝卜

粤语

kue

粿

闽南语

kuachi

瓜籽

华语

Source: Tan 2002,第158页

教育

编辑

殖民地时期的华人学校教育主要分为华语、荷兰语跟马来语三大流派[111]。20世纪上半叶亲中的中华会馆的华语学校培养了海外中国民族主义[112]。而荷兰语学校提供了完全西化的课程,并不提供中华文化教育[113][114]。

现时,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中华民国(台湾)的公民由两所国际学校服务:[115]

雅加达台湾学校(为印尼政府恢复中文教育以来,印尼的第一所中文学校)[116]

印尼泗水台湾学校[115]

文学

编辑

华人文化的影响可以在当地的华人马来语文学中看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关于这一主题最早、最全面的著作之一,苏尔梦在1981 年出版的《印度尼西亚华人的马来语文学:临时注释书目》(Literature in Malay by the Chinese of Indonesia: A Provisional Annotated Bibliography)列出了 3,000 多部作品。这些文献的样本还出版在六卷本的文集中,题为“Kesastraan Melayu Tionghoa dan Kebangsaan Indonesia”(华裔马来语文学与印度尼西亚民族)[117]。

媒体

编辑

《春秋》(印尼语:Tjhoen Tjhioe)殖民时期重要的土生华人华人马来语报刊

苏哈托新秩序时期禁止所有中文报纸,但官媒印度尼西亚日报(印尼语:Harian Indonesia)除外[118]。1998年后华文禁令的解除,促使老一代印尼华人向年轻一代推广华文的使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员Chang-Yau Hoon表示,他们相信自己会“受到中华文化和孔教价值观的影响”[119]。2003年,媒体上发生过一场争论,讨论汉语母语和印度尼西亚国语[119]。21世纪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崛起成为印尼华文媒体试图吸引寻求重新发现文化根源的年轻读者的动力[120]。

水淹金山,又名“乌白蛇”(印尼语:Ouw Peh Tjoa)是殖民时期由中国神话改编的电影,导演是郑丁春

在 20 世纪的前三十年,华裔拥有荷属东印度群岛各城市的大部分电影院。2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进口到荷属东印度。随着王氏兄弟(英语:Wong brothers)从中国上海到来,荷属东印度电影产业于1928年开始出现。随后,王氏兄弟的电影在1930年代主导市场[121] 。这些最早的电影几乎完全聚焦于华人社区,尽管有一些电影将族际关系作为主题[122] 。后来苏哈托新秩序时期禁止公开使用中文,这意味着进口电影和电视节目必须用英语配音并配有印尼语字幕。1988年,当武术连续剧开始在国家电视台播出时,它们是用印尼语配音的。一个例外是,由于进口商与电影审查委员会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香港电影只能以中文放映,而且仅限于华人地区及其周边地区[123]。